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些什么时候开始高考?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VCE考试与国内高考难度对比
VCE(Victorian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的高考内容在观念上,与中国一样,也重视思考和运用能力,但其做法,则更切实有效。维多利亚州VCE的高考制度以多元化而着称,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评分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源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学生的选择多样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创造型人才。
一、实施方式之比较
中国:"统一考试,分省命题"
建国初,我国高等院校实行单独招生考试制度。1950~1951年为各大区的高校联合招生;1952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招生,统一考试";1966年"(敏感词被屏蔽)(敏感词被屏蔽)"爆发,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被废止,推荐制度取而代之;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此后,我国不断改革高考实施方式,以期探索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考选制度,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在高考实施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自上海实行高考自主命题试点以来,2002年北京也实行高考自主命题,到2006年,自主命题的省、市已达16个,涵盖了6大区域,占全国考生的65%,基本形成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格局。
维多利亚州VCE:SAC+大联考
近几年,澳大利亚废除了全国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高中两年的综合成绩加上一次地区性的"全澳等级考试"成绩,打破了过去以一次会考成绩作为高校新生是否被录取的唯一标准。新的高考制度旨在克服考试所带来的偶然性,强调考生平时学习的表现,因而也受到了学校、考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按照新的高考制度,学生每门功课的综合成绩是根据其高中两年及11年级、12年级期末考试、课外作业、作文和演讲4项成绩来评定的,学校选取学生成绩最好的4门课合成个人原始分,作为大学录取的依据。
由此可见,中国高考的实施方式,开始由国家组织的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批卷的一次性考试制度向由国家组织,各省自主命题的、多次、灵活的考试制度转变。这种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普通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力,有利于各省市素质教育的推行,但同时高考的权威性、安全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命题成本高、水平参差不齐也是亟需解决的难题。而维多利亚州的SAC+大联考则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考试和作业,打消临时抱佛脚和碰运气的侥幸心理。
二、科目设置之比较
中国:文理分科,偏重文化知识
高考科目设置以及所考科目的权重,一直是高考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自1952年全国实行统一高考以来,高考科目的设置就一直在不断改进。1955年,原教育部将科目设置由文、理两类分为文、理、医学三类。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试科目设置只分文、理两类。1983年试行高中毕业会考,经过10年改革和试点后,提出了"3+2"的方案。该方案在选拔人才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缺点是共性太强,个性不足。为此,教育部于1998年提出了"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新方案。从2002年开始,我国全面实行"3+X"科目设置方案。
维多利亚州VCE:科目设置广泛,学生自由选择
维多利亚中学教学科目的设置,是在政府根据教育法律、社会发展需要所提供的科目。维多利亚中学教育证书一共设置了九十个学科供学生选择。各校根据自己的财力、设施、师资、追求等情况自行确定的,但课程不得少于二十门。每个学生必须从学校提供科目中选择其中6门作为高考考试科目,其中英文必选,其他科目可以在以上所有科目中任选5门,但数学的3门中最多只能选2门。而无论选哪几门,分值都是平等的,比如音乐、戏剧与
经济学、高等数学就是平起平坐的。学生选学什么是绝对自由的,可全凭自己的天赋、兴趣、志向、能力、与精力来确定。从最基本的
英语、数学、物理、
化学,到音乐、
美术、舞蹈、戏剧、编程等等,这些课程都可以作为高考科目,学生们可以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为大学专业课程的选择及将来职业道路的选择奠定基础。每个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学校会像我们高考后填报高考志愿一样,学校会召开下学期选学科目咨询会--各科教师设桌大显神通,所述内容极为丰富、清晰,甚至包括各科与高考的关系、大学专业的关系,以及将来就业的关系等。而学生选科之后,开了学还有一个月左右的试学阶段,如果觉得吃力或兴趣不大,则还可以另选别科。由于高考科目是任由学生发挥其兴趣及长项来选,所以高考也就负担不重了。兴趣广、学有余力的学生。
显然,两国的科目设置存在着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科目设置的范围上,中国高考的内容只覆盖高中所学的基本文化知识,只有"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两大分类。而维多利亚州的科目设置更为广泛,涵盖几十种科目,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和职业倾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进行学习,而且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自主设置学科,充分做到了以人为本。二是在考试的要求方面,中国考生只有报考文科或理科两种选择,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上大学做准备的,"高考考的就是我们要学的",充满了功利主义倾向,没有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抛弃了上不了大学的学生,是对一部分学生的极度不负责,是一种"非人"教育;而维多利亚州则不同,除了和中国高考相同的英语、数学等基本课程外,更有丰富多彩的音乐、美术等科目,其选择范围更广,更充分地体现考试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考生的负担。
三、成绩评定方法之比较
中国:成绩评定单一,统考成绩 几乎是大学招生的唯一依据
目前,中国高考不包含校内评定,尽管有的省份开始规定大学招生要参考考生的学习档案,但与规范、系统的校内评定是两码事,高考成绩是100%的统考成绩。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除了志愿因素外,统考成绩是大学招生的唯一依据。
维多利亚州VCE:成绩评定多元化,综合成绩与水平测试并重
维多利亚VCE教育注重过程性评价,是"精耕细作"的教育。以小提琴课为例,它的平时成绩就被分解成了很多部分:技术动作、乐感分、
表演分、曲子理解分、练琴态度分、完成作业分等。因此,与之相对应的高考,也颇为"精耕细作".
学生要想获得VCE
证书,必须修完最少十六个单元。每一个单元必须有一个成绩,从这个成绩中可以看到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学生是否通过考试只要是依据学生是否能靠自己的能力来完成每一个VCE
考试的具体要求。在VCE 考试中一般有两个评分办法,即校内成绩和校外成绩(各占总评价的50%)。校内考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学校课程评价(coursework
assessment)和学校活动评价(School-assessed Tasks)。大多数VCE
的学科都把课程评价作为校内评价,还有一些学科是采用活动评价的方式进行的,例如,艺术、设计技术、烹饪技术、多媒体技术、系统技术、通讯设计等。说到平时分,有人就会担心它是否能公正。然而据我所知,在澳洲对此有异议的学生几乎没有,包括对竞争对手的计分。这除了该国的教育道德水准和敬业素质较高之外,一些保障公正的措施也重要--如平时作业、考试计分的透明化、公开化,校方的严审,学生的投诉权,平时成绩的证据保存,以及教师如果有了因舞弊而被解聘的不良信誉记录,就很难再找到工作等。我感觉:如果在中国,高考的成绩50%由教师评价的话,那么考师范院校的人数肯定要比现在考公务员的人数还要多得多。
校外成绩的50%是由维多利亚课程评价委员会举行的,一般是涉及写作、口语、表达和关于电子方面的基础知识,大多数考试在十一月举行,一些考试也设在六月和十月举行。VCE
考试其中有一个GAT(General Achievement
Test)考试,该考试中主要考察学生的写作交流、数学、科学技术、人文科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GAT 是VCE
评价程序中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它不是学生毕业的强制性规定,也不是进入大学的必然要求,而且也不计算进入VCE
考试总分,它只是在测量学生的校内评价和以前的考试结果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GAT
没有任何意义,它的考试结果可以作为校内成绩的一个参考,同时还有助于监督学校的成绩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可以促进校方与学习好的学生尽力帮助别的学生,因为任何人的成绩都关系到自己的成绩。另外维多利亚课程评价委员会还规定,无论是第十一年级还是第十二年级的学生,只要进入到任何学科的三、四单元的学习时,都必须参加GAT
考试,除非被维多利亚课程评价委员会开除。
VCE是一个使用标准分的系统, 每门科目学习分数(Study
Score)满分是50分。总分则是根据英语和考得最好的其他3门课的成绩合成。这就是说,无论参加了多少科目的高考,在算总分时,主要相加的都是考得最好的前3门和英语的合成分。这4门每科总分折合成50分,另外2门考得不好的,每门总分折合成5分,也就是总分为210分,然后再折合成总分100分的成绩作为高考最终成绩。算出VCE总分之后需要比对学生成绩,
算出ENTER(Equivalent National Tertiary Entrance Rankings, 标准国家大学入学排名)score.
分数在99.95-0.00之间, 以0.05进位。 每0.05大约有20个学生。 如果拿到90.00的ENTER, 说明此学生的VCE总分是最高的10%.
99.95表明此学生是VCE最高的0.05%的学生。 99.95的ENTER score是也被称作完美ENTER(Perfect ENTER
Score)。
VCE
考试分别采用了两种评价方式,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在校内评价中又结合了学科特点分为学校课程评价和学校活动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是科学和合理的,可以真实有效地测试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既考察知识的学习,又检测了技能的掌握,再加上维多利亚课程评价委员会组织的校外考试,更是客观的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然后按照统一标准根据统计折合计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践行了科学化的评价原则。维多利亚州的评分方式更加多元化,对高中两年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能使学生认真对待平时的考试和作业,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习惯,注重从各个方面发展自己;实行统考又可侧重考察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把握教学质量;这种大学入学考试模式克服了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在考试形式和成绩评定方面的单一性,这有益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中学办学和大学选拔新生。而在我国无论是高中的毕业会考,还是高考,对所有的学科都采取了单一的评价方式,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真实素质的体现,只能片面的反映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一些涉及试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学科却显的苍白,例如物理、生物和化学等。
四、录取标准之比较
中国:分数由高向低录取占主导地位
澳大利亚:以Enter score为标准
总之,在澳大利亚,每年各大学录取学生时,都会划出最低分数线,达到最低线的学生就有机会被所申请的大学录取。有的专业有预备课程的要求,有的专业会划出专业课程的最低线,而各专业也会在最低线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如问卷、面试等挑选考生。达到了所有的选拔条件之后,考生方可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大学招收新生时主要根据学生高中两年的综合成绩和一次统考成绩来进行综合评定。因此,高中生进入大学学习并非以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标准。
澳大利亚本地孩子不爱读书,中学一个班到毕业时人数往往不足三分之一。这是因为大学毕业的人在工作时工资的起点是虽然高些,提薪幅度也大些,但工资越高,所得税越高。而且,只要失业,就可以享受失业救济,还有其他各种照顾。澳洲也没有中国所谓的落榜生,过几年如果想念书了,还可以念。有一种类似大学预科的学校,不需考试,高中毕了业的都可以进,在那里成绩合格毕业,可以自动进大学,只要本人愿意。高考定终身的事情,在澳大利亚是没有的。
相比之下VCE高考录取更为合理和灵活,与中国以一次考试分数高低择优录取不同,澳大利亚高考本次成绩只占50%,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尽管我国试行了保送生制度和实行部分高校自主招生,但考生还是要参加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和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分数在录取中占据很大的权重。

什么时候开始高考?
1952年开始统一高考,1977年再次恢复高考高考历史变迁: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 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52年,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1年,理科中增加了生物科 。 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
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4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同年,政治被排除在统考科目之外,理科考试中不再考政治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 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开始出现在高考科目中 。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缺乏技能、就业困难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扩招的反思。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0年之前我国高考一直实行全国一张卷,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开始实施“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组织方式,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自主命题的行列。 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作为一种新的选才方式,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有90所;类型逐渐增多,有“自主组织测试”、“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 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0年2月,公布公开征求意见稿,7月发布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全文。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4年9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2014年12月16、17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效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等四大高考改革配套方案。 2014年全国有16省市实行分省命题,统一命题的有15个; 2015年,又新增江西、辽宁、山东3省实行高考统一命题,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增至18个。 2016年 安徽、福建等8省份申请2016年起使用全国卷。全国卷使用省份从2014年的15个增加到2016年的26个。
我国高考制度在哪个年代改革的
大学招生网(https://www.daxuelai.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我国高考制度在哪个年代改革的的相关内容。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对于高考所做的改革一直从未停止。
从全国统一试卷到全国多份试卷,从单一选拔到多元录取,回溯37年间高考制度演变,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和前行。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新世纪高考改革的各项思路已逐渐清晰,一项更为全方位、系统的高考改革正在渐次展开。
1952年,我国的高考制度创立,“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
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主持下得到恢复。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阔别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当年共录取了27.297万人,高考录取率仅有4.8%。恢复高考伊始,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外语在很多省市并未列入总分,而是作为录取重要参考。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1978年,又有61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率仅为7%。两次总计1180余万人的招考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纪录。
1979、1980两年,高考录取率依然低于10%。直到1981年,高考录取率才达到11%。
1984年,我国开始保送生的试点,即由中学推荐,高等学校考核同意,免予参加高考,直接进入高校学习。
1984年9月,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此后的几十年里,英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考试方法。针对高考传统的命题方法和考试方式的缺陷,我国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
1985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8年,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等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区),涉及100万考生,经过由点到面的改革实践,上海、浙江先行试点普通高中毕业会考。
1989年7月,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试行高中会考制度,并在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当时,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突出,一些学生偏科严重,高考客观上承担了对高中教育教学有偏颇导向的责任。
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
90年代保送计划实施考试科目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初,保送生计划人数曾一度扩大。但保送过程中出现了中学为了提高名牌大学的升学率,“推良不推优”的倾向,出现了申报作假、干部和教师子女保送比例过高等现象。
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于1991年进行了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
199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实行了会考后的高考“3+2”科目组设置方案,即语、数、英三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史;理工类加考理、化,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
1999年教育部规定,全国所有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
1999年在“3+2”高考科目改革8年后,广东省率先探索“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科目,“X”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1-2科。此后,各省陆续实施的“3+X”科目方案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少部分省市实施的是“3+大综合(或)+1”方案。
“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13]
21世纪各地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开始推广
2000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分省命题,上海、北京率先单独组织高考命题工作。同年,北京、安徽等省区市试行春季高考改革,一年举行两次高考,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但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实行春季高考后,由于参与招生的学校和专业都不理想,以致考生积极性不高。
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等22所著名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在自主考试与面试的基础上进行初选,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
2004年内蒙古率先取消春季高考后,安徽、北京也相继选择退出。与此同时,参与自主命题的省份也在逐年扩大,已有16个省市区全部或部分实现了自主命题。统一考试的格局被打破,统一招生方式也在试图破冰。在连续两年多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
2005年夏天,在中央领导的亲自批示下,由教育部、中宣部等多个部委牵头组织启动了素质教育大调研。其中,由时任中国
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牵头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调研内容,最终完成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提出:高考改革“应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分离高考承担的高中毕业水平考试功能;将社会化的水平考试纳入高考体系;建立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服务记录,逐步实行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元录取制度。”并将这一目标最终实现的时间定位在2020年。
2006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扩大到53所大学。这项改革使高校有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扩大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操作空间,同时对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至此,“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考试格局已初步形成。
2010年方案搁置
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为高考改革的三大关键点,高考改革正式进入“窗口期”。
从2010年底开始,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16个省市进行调研,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内容涵盖16个议题,包括考试科目、备考选考、异地高考、分省还是统一命题等,并形成了16个专题、共计80万字的专题报告。专家组在此基础上又起草了一个高考改革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方案在教育部党组会议讨论后被搁置,原因在于“分歧太大”。
2013年箭在弦上
2013年,在教育部的牵头下,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订工作再次开展,在“文理分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重大改革措施上,各方争论很多,迟迟难以通过。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出台,高考改革被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确被提出。
2014年正式发布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长袁贵仁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见,将力争在2014年7月底之前出台。
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4份重要文件。这次会议也将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提交中央政治局审议,这在中国当代高考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而在过去,考试改革方案基本由教育部牵头出台,采取单项推进,这次改革注定是一个全方位、系统的改革。
2014年9月3日,《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录取或不分批次按专业
北京教育学会第27次学术年会2014年11月30日在京开幕,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谈松华介绍,实行高考改革后,未来高考录取方向可能会淡化批次,为学生提供双向多次选择的机会。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则透露,未来5年国家将拿出2000亿元用于义务教育薄弱校的改造。
提供盲文试卷
从2015年高考开始,各级教育考试机构需根据残疾考生的残疾情况和需要以及各地实际,对符合高考报名条件、通过报名资格审查的残疾人考生提供一种或几种必要条件和合理便利。包括:提供现行盲文试卷;提供大字号试卷;优先进入考点、考场;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如引导辅助人员、
手语翻译人员等)予以协助;考点、考场设置文字指示标识、交流板等;允许视力残疾考生携带答题所需的盲文笔、盲文手写板、盲文作图工具、橡胶垫、无存储功能的盲文打字机、台灯、光学放大镜、盲杖等辅助器具或设备;允许听力残疾考生携带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助听辅听设备;允许行动不便的残疾考生使用轮椅、拐杖,有特殊需要的残疾考生可以自带特殊桌椅参加考试;对使用盲文试卷的视力残疾考生和使用大字号试卷、因脑瘫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肢无法正常书写或无上肢等书写特别困难的考生延长考试时间。
此外,针对听力残疾考生,经申请批准后可免除外语听力考试。免除外语听力考试残疾考生的外语科成绩,按“笔试成绩×外语科总分值/笔试部分总分值”计算。
忘带证件可“刷脸”入场
2015年5月21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召开高考考务工作会。2015年高考,考生依然必须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入场,如果考生忘记或者遗失了身份证(或准考证),监考员可以先验证考生相貌,如果与准考证存根上照片相符,可以先安排考生进场考试,要求考生下一科考试时带来。
大学招生网以上就是大学招生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大学招生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大学招生网:
www.daxuelai.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